漫談國慶(陳興明)
發(fā)布時間:2025-10-09 10:10:00 信息來源: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南昌南管理中心 瀏覽次數(shù):
提到國慶,每個人心中都會泛起不同的漣漪。它不是日歷上一個簡單的紅色標記,而是浸潤著時代溫度的文化符號,是串聯(lián)起個人記憶與家國變遷的精神紐帶。從1949年天安門城樓上那聲莊嚴宣告開始,這個節(jié)日便注定與一個民族的復(fù)興之路緊緊相連,在七十余載的時光流轉(zhuǎn)中,釀成了醇厚的家國情懷。
兒時對國慶的印象,總與喧鬧的街頭、飄揚的國旗和口袋里的糖果緊密相關(guān)。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,每到國慶前夕,小城的主干道就會掛滿紅燈籠,商鋪門口早早擺出五星紅旗,連文具店都在顯眼位置堆著印著“歡度國慶”的筆記本。最期待的是國慶當天的游行——不是電視里天安門廣場的盛大場面,而是縣里組織的群眾隊伍:穿著藍白校服的學(xué)生舉著花環(huán)走過,騎著二八自行車的工人隊伍掛著“勞動光榮” 的標語,還有腰鼓隊的阿姨們穿著鮮艷的服裝,鼓聲敲得整個街道都熱鬧起來。那時的國慶,是童年里一場盛大的“熱鬧派對”,不懂什么是“家國”,卻能從大人們的笑容里、從滿街的紅色里,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喜悅與自豪。?
長大后,國慶的意義在一次次親歷中變得厚重。大學(xué)時曾作為志愿者參與城市的國慶升旗儀式,凌晨四點就站在廣場上等待。當東方泛起魚肚白,國旗護衛(wèi)隊邁著整齊的步伐從遠處走來,金屬鞋跟敲擊地面的聲音,像錘子一樣敲在每個人的心上。隨著國歌響起,五星紅旗緩緩升空,廣場上數(shù)百人自發(fā)地舉起手機錄像,有人輕聲跟著哼唱,有人眼角泛著淚光。那一刻,我忽然讀懂了“家國”二字的分量:它不是課本上抽象的概念,而是無數(shù)人用青春、汗水甚至生命守護的信仰,是無論身在何處,看到那抹紅色就會涌起的歸屬感。?
如今的國慶,早已超越了單一的慶祝形式,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。有人選擇帶著家人出游,在長城腳下、西湖岸邊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;有人留在城市里,逛一逛國慶主題的文創(chuàng)市集,看一場講述革命歷史的電影;還有人堅守在工作崗位上,高速收費員、醫(yī)護人員、公交司機、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…… 他們用默默付出,讓節(jié)日里的城市依舊溫暖有序。去年國慶,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位邊疆戰(zhàn)士的視頻:他站在零下十幾度的哨所里,對著鏡頭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,身后是迎風(fēng)飄揚的五星紅旗,配文寫著“守護祖國,就是守護家鄉(xiāng)的燈火”。那一幕,讓我想起爺爺常說的話:“國慶不是用來休息的,是用來記住的 —— 記住我們從哪里來,才能知道要到哪里去。”?
其實,國慶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假期,它是一個民族的 “集體紀念日”。從1949年的開國大典,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,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,到2023年的航天新突破,每一個國慶背后,都藏著中國人民奮斗的足跡。我們慶祝國慶,不僅是為了享受節(jié)日的歡樂,更是為了在時光的坐標中,回望先輩的犧牲,銘記當下的責任,展望未來的方向。就像老街上的那面五星紅旗,每年都會被新的國旗替換,但它所承載的精神,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中愈發(fā)鮮明。?
今年國慶,我提前和20歲的兒子約好,要一起去爬家鄉(xiāng)郊外的那座英雄山。山巔有座紀念碑,刻著抗戰(zhàn)時期犧牲的烈士名字。我知道這個年紀的他,對家國責任有自己的思考,不再是需要我反復(fù)叮囑的孩子。但我還是想和他站在紀念碑前,講講那些在烽火中守護家園的年輕人 —— 他們也曾和他一樣,有著蓬勃的朝氣,卻在最美好的年華選擇為信仰挺身而出?;蛟S兒子不會像小時候那樣認真傾聽,但我相信,當風(fēng)拂過碑上的名字,當我們望著山下日新月異的城市,他會明白:他眼中的歲月靜好,正是無數(shù)先輩用熱血換來的;而屬于他們這代人的“家國故事”,正等著他用青春與奮斗去書寫。這便是國慶于我們父子而言,最珍貴的傳承 —— 讓年輕的心與這片土地緊緊相連,帶著先輩的榮光,奔赴屬于他們的時代征程。
兒時對國慶的印象,總與喧鬧的街頭、飄揚的國旗和口袋里的糖果緊密相關(guān)。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,每到國慶前夕,小城的主干道就會掛滿紅燈籠,商鋪門口早早擺出五星紅旗,連文具店都在顯眼位置堆著印著“歡度國慶”的筆記本。最期待的是國慶當天的游行——不是電視里天安門廣場的盛大場面,而是縣里組織的群眾隊伍:穿著藍白校服的學(xué)生舉著花環(huán)走過,騎著二八自行車的工人隊伍掛著“勞動光榮” 的標語,還有腰鼓隊的阿姨們穿著鮮艷的服裝,鼓聲敲得整個街道都熱鬧起來。那時的國慶,是童年里一場盛大的“熱鬧派對”,不懂什么是“家國”,卻能從大人們的笑容里、從滿街的紅色里,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喜悅與自豪。?
長大后,國慶的意義在一次次親歷中變得厚重。大學(xué)時曾作為志愿者參與城市的國慶升旗儀式,凌晨四點就站在廣場上等待。當東方泛起魚肚白,國旗護衛(wèi)隊邁著整齊的步伐從遠處走來,金屬鞋跟敲擊地面的聲音,像錘子一樣敲在每個人的心上。隨著國歌響起,五星紅旗緩緩升空,廣場上數(shù)百人自發(fā)地舉起手機錄像,有人輕聲跟著哼唱,有人眼角泛著淚光。那一刻,我忽然讀懂了“家國”二字的分量:它不是課本上抽象的概念,而是無數(shù)人用青春、汗水甚至生命守護的信仰,是無論身在何處,看到那抹紅色就會涌起的歸屬感。?
如今的國慶,早已超越了單一的慶祝形式,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。有人選擇帶著家人出游,在長城腳下、西湖岸邊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;有人留在城市里,逛一逛國慶主題的文創(chuàng)市集,看一場講述革命歷史的電影;還有人堅守在工作崗位上,高速收費員、醫(yī)護人員、公交司機、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…… 他們用默默付出,讓節(jié)日里的城市依舊溫暖有序。去年國慶,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位邊疆戰(zhàn)士的視頻:他站在零下十幾度的哨所里,對著鏡頭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,身后是迎風(fēng)飄揚的五星紅旗,配文寫著“守護祖國,就是守護家鄉(xiāng)的燈火”。那一幕,讓我想起爺爺常說的話:“國慶不是用來休息的,是用來記住的 —— 記住我們從哪里來,才能知道要到哪里去。”?
其實,國慶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假期,它是一個民族的 “集體紀念日”。從1949年的開國大典,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,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,到2023年的航天新突破,每一個國慶背后,都藏著中國人民奮斗的足跡。我們慶祝國慶,不僅是為了享受節(jié)日的歡樂,更是為了在時光的坐標中,回望先輩的犧牲,銘記當下的責任,展望未來的方向。就像老街上的那面五星紅旗,每年都會被新的國旗替換,但它所承載的精神,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中愈發(fā)鮮明。?
今年國慶,我提前和20歲的兒子約好,要一起去爬家鄉(xiāng)郊外的那座英雄山。山巔有座紀念碑,刻著抗戰(zhàn)時期犧牲的烈士名字。我知道這個年紀的他,對家國責任有自己的思考,不再是需要我反復(fù)叮囑的孩子。但我還是想和他站在紀念碑前,講講那些在烽火中守護家園的年輕人 —— 他們也曾和他一樣,有著蓬勃的朝氣,卻在最美好的年華選擇為信仰挺身而出?;蛟S兒子不會像小時候那樣認真傾聽,但我相信,當風(fēng)拂過碑上的名字,當我們望著山下日新月異的城市,他會明白:他眼中的歲月靜好,正是無數(shù)先輩用熱血換來的;而屬于他們這代人的“家國故事”,正等著他用青春與奮斗去書寫。這便是國慶于我們父子而言,最珍貴的傳承 —— 讓年輕的心與這片土地緊緊相連,帶著先輩的榮光,奔赴屬于他們的時代征程。
上一篇:于細微處見擔當——兼職紀檢干事日常工作感悟
下一篇:最后一頁





